荊楚網消息(記者陳泉)6月6日,一個由武漢部分高校專家教授、著名藝術家、作家以及社會知名人士,共同組成的一個旨在發(fā)揚傳統(tǒng)文化的學術團體——“藏龍社”,在武漢設計工程學院舉辦了一場主題為“藏龍社2018年京劇現(xiàn)場”的堂會活動。
堂會,亦稱堂會戲,至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,是古人設席宴請親朋要客的重要形式。舊時,一場私家堂會,不僅是喜慶同樂的盛會,也是家門地位,更是一個階層人文情懷的演繹。堂會中,主人或客人有戲癮者,均可粉墨登場、盡情施展。票友還可以與名角配戲,因水平的差異,有時會出現(xiàn)千奇百怪、令人捧腹的演出場面。
“堂會|藏龍2018年京國現(xiàn)場”現(xiàn)場
據(jù)藏龍社社長、武漢設計工程學院董事長程凡介紹,舊時,在武漢以北的地區(qū),堂會戲多是以京劇的表演為主。大約清代道光年間,流行于湖北的漢劇,其腔調與徽戲中的西皮、二黃合流,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,奠定了京劇的基礎。后來,京劇藝術脫穎而出、居傳統(tǒng)五大戲曲之首,并在2010年成功入選了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的“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”。
藏龍社社長、武漢設計工程學院董事長程凡
教授、藝術家們興致勃勃欣賞演出
“京劇”作為世界文化之瑰寶和具有中國標識意義的文化原素,不僅代表了中國舞臺藝術樣式的最高端,亦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。但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與轉型,京劇藝術和其它傳統(tǒng)文化一樣,正在日漸失落。
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堅定文化自信,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大部署,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,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,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并把文化自信寫進黨章。
高校作為一個教書育人、培養(yǎng)傳統(tǒng)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場所,在宣傳、繼承傳統(tǒng)的京劇藝術方面可以發(fā)揮一定的重要作用。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攜手武漢各高校教授、省內著名藝術家、知名人士成立“藏龍社”并舉辦“堂會”活動,目的就是“走近京劇、弘揚國粹”,以培養(yǎng)和激發(fā)學生對京劇的興趣,引導和推動大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、民族觀、國家觀、文化觀,不斷增強當代大學生中華民族的歸屬感、認同感、尊嚴感、榮譽感,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文化支持和價值動力。